子宮內膜炎是因子宮內膜發炎引起的疾病,發炎的主要原因為細菌感染。
在了解慢性子宮內膜炎可怕的原因之前,我們要先說明一下子宮的構造。

 

🔺 子宮內膜的構造,分為機能層,與基底層。

功能層: 具有分泌腺細胞和腔室, 能儲存營養,也是月經期會剝落與增生的地方,正常情況下幾乎不會有發炎的情況。
基底層: 與子宮肌肉相連,不會剝落,只會在月經後進行結構重整。

根據感染情況,可以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。

在急性子宮內膜炎的情況下,子宮內膜在月經期間脫落,
細菌也可能一起從體內排出,身體會自行痊癒


但是,如果是慢性子宮內膜炎,細菌會進入子宮的基底層,
每次形成子宮內膜時都會被感染,導致身體無法自行痊癒
慢性子宮內膜炎較
沒有明顯症狀,僅偶爾會出現輕微的陰部不正常出血和盆腔疼痛,
所以
有很多女性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子宮內膜炎

平均來說,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約為0.8%到19%。
不過,難孕的女性當中,
患有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機率會提升到2.8%~39%
我們更進一步發現,曾經歷習慣性流產和著床失敗的女性當中,

慢性子宮內膜炎更可能高達 60% 和 66%

 

相對而言,也有一些數據證明了,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可以提高懷孕率!
由於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是不孕症的原因之一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習慣性流產和著床失敗,
因此近年來受到了不孕症治療領域的注目。


對於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診斷,主要有以下三種檢測方法,同時也會根據情況進行交叉測試:

1. 組織檢查:將子宮內膜組織切片後,透過免疫染色的方法檢測其特異性標記物
❌限制
➡️ 根據檢測部位和月經週期,診斷結果可能不準確

2. 子宮鏡檢查:透過子宮鏡觀察水腫和厚度,以及是否有息肉等狀況
❌限制 ➡️ 醫生的
主觀判斷會影響檢測結果

3. 細菌培養:檢測感染原因(如腸球菌,鏈球菌,葡萄球菌,大腸桿菌,解脲支原體,黴漿菌等)
❌限制 ➡️ 有些菌種難以培養,也有會
影響培養結果的細菌存在

 

因為所有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檢測方法都有它的限制,所以目前醫學界尚未就「使用哪種檢測方法最為準確」達成共識

如果在1~3的任何檢查中發現異常,根據各醫療機構的進一步判斷,
可能就會診斷為慢性子宮內膜炎,並且開抗生素來處理細菌。
可是,如果沒有針對菌種處理,就開抗生素,
可能會無法有效殺死菌種,並且產生抗藥性


因此,ALICE+EMMA 檢測的重要性之一是,

可以準確偵測子宮內膜中的壞菌菌種、補充好菌,
並針對菌種開出正確的抗生素✨
 

所以說,這種偷偷潛伏在身體裡,
讓妳無法確認身體是否有感染狀況、無法自己確認是否要就診,
甚至每種檢查項目都有檢測限制的疾病,
偏偏對懷孕率有很大的影響,是不是就像潛伏在暗處的惡魔呢😈?

我們一定要一起認識這個危險因子,然後一起打敗它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genomixtaiwan 的頭像
    igenomixtaiwan

    Igenomix 台灣艾捷隆的部落格

    igenomix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